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4篇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3-04-29 10:0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

  

  文化自信与新冠的的调研报告

  庚子冬春跨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笼罩荆楚大地,蔓延全国,这一切让人猝不及防。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肆虐的疫情,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的胜利。这是英雄的城市,这里有英雄的人们;这是英雄的中国,有最勇敢的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我们的文化在现代化、信息化的笼罩下正逐渐消亡,但回望这场非常战役,我们才深刻地明白,深植于民心的价值观没有断裂,更没有消亡。

  2020年10月26日,熊召政老师受邀来到武汉大学樱顶图书馆,在珞珈讲堂发表题为《武汉抗疫与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演讲。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的精彩展现,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熊老师告诉我们:“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从没有中断,其实更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没有中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源于我们价值观的自信。”

  一、活着,打破庚子灾难的魔咒

  今天,站在这珞珈讲堂里,我多少有点激动。这里是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三十五年前,我作为武汉大学首届作家班的学员,从我居住的湖滨客舍,穿过樱花大道,步入樱花城堡,踏着台阶一步步走上樱顶进入到图书馆,看到琳琅满目的书架,我顿时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我觉得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亲近他们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过去了这么多年,青年时的感觉一直保持到现在。

  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武汉抗疫与我们的文化自信》。

  今年是庚子年,俗言说庚子年多灾多难,这是统计学得出的结论。历史上的庚子年的确发生过一些大灾难,如一百二十年前的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引发的庚子赔款,六十年前即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等等。今年又是一个庚子年,作为武汉人,在进入庚子年的第一天,灾难就如同一个如期而至的魔咒在我们身边出现,新冠疫情首先在这白云黄鹤之地蔓延。我们不知道庚子魔咒为什么会选中武汉,是自然选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科学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玄学因为不通常理也不能让人们信服。

  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无论籍贯和身份,在疫情爆发的那一时刻,作为武汉人,要么被瘟神击倒,要么战胜它,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性起作用,传统也在起作用。每一个人的观念叠加起来,就是国家的观念;每一个武汉人的意志凝集起来,就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意志。

  在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政府的坚韧努力中,全体武汉人共同奋战,我们终于赢得了抗疫的伟大胜利。从封城到开城的七十六天里,从暂停到重启,从风暴眼到安全岛,经过长达三个月的隔离,大家从家中走出来的那一刻,是不是有隔世之感?我们的亲人、同事或者邻居,又有多少变成了悲情英雄?战胜瘟神的基础不是信念而是人性。人性的特点有消极与积极两种。在庚子年的春天里,新冠病毒肆无忌惮,把鲜花怒放的春光变成生命凋零的至暗时刻。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我们的城市能够活着,每一个武汉人都行动起来,无论是禁足在家的隔离人,还是在大街小巷奔跑的自愿者;无论是从全国各地驰援而来还是本土坚持的医护工作者,无论是官员、军人还是小商小贩、社区工作者,大家在心中都藏着那两个字:活着!

  为了让家人活着,我宁愿隔离;

  为了让所有人活着,我选择与亲人别离;

  为了让武汉活着,我即便失去了生命,也无怨无悔!

  因为我们知道,惟有活着,我们才能打破庚子灾难的魔咒;惟有活着,我们才能向世界证明:武汉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武汉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经历了“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惆怅;经历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经历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痛楚;经历了“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的空旷与寂寞。武汉人接受了挑战并赢得了挑战。狡猾的新冠病毒一再变异,试图卷土重来,但武汉人强大的心理从不会变异,向死而生,决不退缩。武汉不会成为桃花源式的人间净土,但一定会成为众志成城铸造辉煌的理想国。

  二、抗疫的胜利,是我们价值观的胜利

  从五月到现在,不知不觉过去了半年时间,新冠疫情还在全世界蔓延。武汉作为疫情最初爆发的地方,作为全世界曾经高度关注的风暴眼,现在已经风平浪静。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都已恢复了正常。三月底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暂停与重启》,揭示了武汉人民从封城到开城的七十六天里,是如何同新冠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

  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那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经多家自媒体转载,获得很高的点击率。我想,人们之所以关注这篇文章,其实是想了解武汉人民是如何赢得这场抗疫战争的胜利。

  回望这段历史,有几个事实引发我的思考:

  一、在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千多万人的大隔离,不仅有序,而且没有任何动乱发生。这在中外历史中前所未有,武汉是怎样做到的?

  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为了履行这一承诺,武汉市政府在极短的时间里相继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方舱等医院。这样的建设速度,这样的承诺,也是创造了历史,这又是怎样做到的?

  三、在封城的日子里,所有的超市、商店、餐厅、银行等等公共服务系统都已瘫痪,一千多万禁足在家的武汉人的生活保障是如何得到的?大街小巷没有发生任何哄抢与骚乱,这又是怎样做到的?

  四、党中央与国务院调动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与物资支援武汉。每一个前来武汉的救助者,不管他们的过去如何,但来到武汉以后,他们几乎都成了救死扶伤的天使、道德自律的完人,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五、继武汉封城之后,一向喧哗的中国也骤然冷静了下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隔离,几乎所有的乡村都封堵了道路。那时正值春节,几乎所有人都改掉了走亲访友、聚会拜年的习惯,一个国家的十四亿人全都蜗居在家,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凡是过往,皆为历史。抗疫时刻的中国历史、武汉历史为人类的抗疫史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又提供了哪些值得汲取的教训呢?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眼中,历史主要是人类“罪恶、蠢行与不幸的集合。”他的观点影响了不少历史学家,在这一派学者看来,“罪孽在每个朝代都繁盛滋生”。伏尔泰拥有法兰西思想之王的美誉。但我觉得他对历史的看法过于消极。历史在给我们提供教训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我刚才提到武汉抗疫的五个问题,放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恐怕都很难做到。在中国,在武汉,为什么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全都能够做到呢?我认为这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人民的配合。在疫情期间,我看到一段短短的自媒体视频,一个满头乱发的人把脑袋伸到铁栅栏之外,让一个理发师给他理发。很显然,这个需要理发的人是一个正在隔离的人。他不能越过那个栅栏,理发师只能隔着栅栏给他理发,这个画面看着有些滑稽可笑,可是却揭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位满头乱发的人已被隔离了很久,可是他却不肯翻过栅栏跑出去。我们可以猜测这位被隔离者的心态,他并不认为隔离是政府强加给他的一项政策,而是自己愿意遵循的一种拒绝感染病毒的生活方式。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我接受了日本《读卖新闻》记者的采访。她问我:“你们武汉在疫情突然爆发的时候,就采取了封城的措施,而在意大利,许多人因为拒绝戴口罩而上街游行,他们认为自由更重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回答她说,在新冠病毒面前,生命与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选项。意大利人认为自由比生命重要,并且固执地认为

  戴口罩是对自由的挑战。所以,当政府希望他们戴口罩时,他们选择了拒绝。而我们中国人都认为生命比自由重要,所以当疫情爆发时,大多数人都自觉地禁足在家,政府顺应民意,为防止病毒扩散,断然在武汉采取了封城的措施。一个为捍卫自由而拒绝戴口罩,一个为拯救生命而封锁了城市。两国的政府都顺应民意,采取了不同的抗疫方法。现在回头来看,你认为哪一种措施更有效呢?

  我的回答让日本女记者有点诧异,但她并不反感。因为我揭示了一个问题,人民的价值观的选择决定了政府行为。政府办事的效率,来自于全体公职人员的努力;而政府行政的能力,则来自于民意的选择与支持。而民意,则是价值观的另一种说法。

  我们曾错误地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政治的选择。其实不然,价值观应该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七个字,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我们今天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这七个字的扩充与拓展。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王朝,那么多的帝国,一个又一个的统治集团给我们带来了灿烂或者灾难,带来了繁荣或者停滞。有些朝代让我们心惊胆战,有些朝代让我们久久回望。不管执政者的状态如何,以及他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别,但深植于民心的价值观却从没有断裂,更没有消亡。我们自豪地说,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从没有中断,其实更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没有中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源于我们价值观的自信。

  三、家国情怀的伟大作用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前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前沿产生的思想与观念,只能作用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即人民大众的主体,仍然会遵循祖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乃至简单的道德判断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几乎所有成熟的国家,文化都倾向于保守。科技创新与文化保守,这是阴阳和谐的历史节奏,也是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文化上如果创新太多,人们就会对自己的精神家园产生陌生感。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如何应对骤然降临的严重局面,这是我们的政府与人民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悲剧。

  客观地讲,在这次疫情中,武汉能有这样的结局,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甚至有一些人等着看笑话,等着武汉在瘟疫中沦陷,等着中国的抗疫史上,再添一次滑铁卢战役。但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出现。这让那些敌视中国的人感到失望,但却让一些本来有怨言的国人对政府产生了依赖。无可否认,我们所属的国家保护了我们。但国家的当政者与政府却要为此承受太多的责难与道德的拷问。政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已经尽其所能。回忆抗疫中发生的那些事件,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些事情哪怕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出其中的不足,甚至放大一些缺陷而进行批评甚至攻击。我并不认为批评政府的人都有过错,甚至心怀敌意。但我更欣喜地看到,抗疫的胜利让更多的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人增强了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价值观作用于每一个人,无论尊卑,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无论种族,他们都在共同的价值观中彼此了解,相亲相爱。出于仁义,出于忠孝,政府在疫情爆发后提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样的救治目标,这是所有患者与疑似病人的福音。这八个字说明中国政府对人民的无限责任。这样的责任与担当,这种保姆式的政府,在当今的世界可谓一花独秀。它不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刺激,但是,它却为人民打开了希望的空间。

  最初的疫情汹涌而来,人们产生了恐惧,政府的承诺又给他们带来了抵抗死亡的勇气。我注意到,在欧洲,在美国,当新冠疫情在那里爆发的时候,他们并不想仿效中国的经验。他们认为自己拥有政治体制的优越,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新冠病毒并不知道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优越,什么叫落后,什么叫先进,它平等地攻击所有人,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是棕色人种还是黄色人种,它逮着谁就是谁。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新冠病毒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的敌人,它是全人类的敌人,经济的繁荣,军事的强大,都不能阻挡它的入侵。

  继中国之后,欧洲及美国的疫情的泛滥,通过各种资讯,大家应该比我了解更多。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则消息,由于新冠患者骤然增多,一些西方国家的医院人满为患,于是决定不再接受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呼吸机治疗。关于国外疫情的新闻每天都数以万计,但我对这一条却记忆深刻,因为我已经67岁了,如果在美国或者意大利,我不幸被感染了新冠肺炎,就意味着我只能坐在家里等死。这与

  中国政府所承诺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显然有了巨大的差距。在武汉的抗疫过程中,有一位102岁的老人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医护人员倾尽全力抢救,最终他痊愈出院。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就是保护人权,生命的保障权应该是人权最核心的部分,65岁以上的人得不到治疗的保障,这难道是尊重人权的表现吗?

  疫情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匮乏,政府的善行就是既要有效遏止疫情的扩散,更要努力扩大救治的能力,而不是将患者中的某一部分从名单中抹掉。相比之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承诺。

  在武汉疫情最为猖獗的时刻,在封城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执政党与政府领导们与人民共患难的决心,也看到了战时状态中每一项政策出台的艰难抉择。在公共救援中,政府展现了超强的动员能力以及伟大祖国超强的实力。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也没有不犯错误的政府,但在关键时期,没有人懈怠,也没有人临阵脱逃。这样的状态与表现,我们才能称他们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政府救助,人民互助,慈善帮助,这是抗疫战争中最为感人的画卷。我们看到,灾难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了,夫妻更恩爱了,友善增加了,同情心增强了。灾难给了我们恐怖,但亲情给了我们信心。获得这种道德升华的表现,这种众志成城的局面,我认为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凝结成四个字:家国情怀。

  因为这四个字,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获得了平安,也因为这四个字,那些被新冠病毒夺走了亲人的家庭,也变得更加坚强。爱我们的祖国,首先要爱我们每一个家庭。用我们充满悲悯的同情心,用我们充满宽容与理解的襟怀,去温暖你周围的人,去感化那些对你抱有怀疑的人,这是古代的圣贤教会我们做人的方式,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首先作用于家庭,然后作用于国家。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安全了,我们的城市才能安全;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与乡村安全了,我们的国家才安全。武汉抗疫的胜利,再一次印证了家国情怀的伟大作用。

  四、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一门学问,它只是写作者为了证明某一种观念而使用的说明性材料。我们理性地认为,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力,但因为种种动机与时代的限制,我们希望的真实往往受到了扭曲和隐瞒。

  新冠疫情于庚子年在武汉爆发,这是一个真实。但为什么会在武汉爆发,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争论而非真实。过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代人能真实地了解武汉疫情爆发的原因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大家会问我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近七百年前在欧洲发生的那一场惨烈的大瘟疫。

  1347年10月,即现在这种秋高气爽的时候,几艘西亚的商船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主要港口墨西拿靠岸。几天以后,那里就爆发了鼠

  疫。这种传染性极强且死亡率极高的瘟疫,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黑死病。疫情爆发之初,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也没有研究应该怎样有效地防范。没过多久,黑死病开始在东欧和北欧流行,挪威、俄国、德国、波兰、瑞士等国家相继出现病例,受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以及对瘟疫认识的不足,黑死病传播速度加快。三年后,即1350年,黑死病将整个欧洲变成了人间炼狱,许多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了巨大的坟墓。到1353年,短短六年时间,邪恶的黑死病夺走了欧洲2500万人口。当时欧洲的总人口只有7000多万,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瘟疫,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灾难。

  然而更可怕的是,瘟疫还在泛滥的时候,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分裂与屠杀就已经开始了,原因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寻找黑死病的来源,他们都在探究,这个该死的黑死病,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或者说,是什么人在恶意传播。

  最终,自认为是受害者的权贵们找到了两个传染者,一个是蒙古人,一个是犹太人,一名叫做博卡齐奥德的佛罗伦萨人在1348年作了如下的记载:公元1347年,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今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车将因患黑死病而死亡的士兵的尸体抛进城中,导致城内居民感染,有的市民为躲避战难而逃到欧洲,黑死病也就被带到了欧洲。

  这个记载是不靠谱的,或者说它是张冠李戴,厚诬蒙古人。攻打卡法市的是建立于1242年的金帐汗国,他由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建立。拔都带到东欧的蒙古军队大约十五万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交融,从蒙古高原一路征伐过来的这支军队,早已融入了当地的民族。最初的十五万蒙古人已忘掉了自己的母语,金帐汗国通行的语言是突厥语。他们也放弃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开始了农耕与商贸生活。到黑死病发生时,金帐汗国已建立一个多世纪,它与在中华大地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已没有多大的联系。蒙古只是这个国家的数百万人口的一个记忆。所以说,是蒙古军队从蒙古高原带来了黑死病的病毒,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

  欧洲土著民族认为黑死病毒的第二个来源是犹太人,这同样是荒谬的。其因是一位犹太妇女不幸在西班牙感染了黑死病,她当时并不知道。来到意大利后,不几天就病发而死。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散布说,是犹太人把黑死病带到了欧洲。一时间,仇恨的繁殖速度比黑死病还要迅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深信犹太人是传播黑死病的罪魁祸首。于是,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开始了。在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盖因茨,几天之内,就有一万两千个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一万六千名犹太人惨遭处决。

  欧洲的十四世纪,应该是最黑暗的世纪,黑死病要消灭欧洲,而欧洲要消灭犹太人。灾难让人发狂,让人性泯灭,让兽性大增。这悲惨的一页,今天回望,仍让人不寒而栗。

  事情还没有完,疫情带来的综合症一直在发酵,当黑死病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仇恨犹太人的情绪一直未曾消退,直到六百年后,也就是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希特勒为了实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而不惜发动战争。迫害犹太人在这场战争中达到了顶点,有六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黑死病是人类史上最可怕的瘟疫,而因它引起的仇恨犹太人的浪潮,应该说比黑死病更可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瘟疫后遗症提供的历史教训,在新冠病毒在世界蔓延的今天,更有其特别的意义。

  当新冠病毒在中国爆发时,虽然有人黄鹤楼上看翻船,但更多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财团与友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血浓于水不可化”。我们看到了善良在凝聚,慈悲在绽放,可是,当新冠肺炎在世界蔓延时,一些国家的疫情已经失控,面对本国人民的愤怒与责难,有些国家的领导人为了“甩锅”,为了转移民众的视线,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中国。这立刻让我想到十四世纪中叶的欧洲,一些当政者将黑死病的传播归咎于蒙古人、犹太人。在科技发达,资讯快捷的今天,六百多年的那种荒谬还要重演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新冠疫情将要改变世界的格局。世界的重心将会从对抗自然的人的手上,转到尊重自然的人的手上。新冠疫情将是人类下一个一千年历史的开端。

  不过,今天已不是指鹿为马的时代,成熟的中国决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拖入混乱的深渊。

  五、医学的司芬克斯之谜

  最后,我想与大家谈一谈新冠病毒如何产生的问题。首先我要声明,我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是病毒学家、生物学家、动物

  学家或者免疫学家。加之我对传染病的那些宿主们,诸如蝙蝠、老鼠之类,抱有天生的反感。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不愿意接触丑陋的东西。为了单纯的研究去接近那些让我的感官很不舒服的物种,我很难做到。所以,我不配当一名科学家。

  但是,我仍然有兴趣谈一谈新冠病毒产生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先说一说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产生原因吧。当时的当政者们为了“甩锅”,只是关心谁把病毒带到了欧洲,却始终弄不明白这种病毒如何产生。当时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制造出抵抗黑死病的疫苗。所以,黑死病在欧洲整整流传了六年。奇怪的是,六年后,黑死病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与欧洲人为抗疫作出的种种努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黑死病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又为什么消失,这成了一个医学界的司芬克斯之谜。直到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才有一个为人们接受的说法:欧洲的黑死病起源于西亚的气候变化。在十四世纪中期,西亚的气候突然变得寒冷,导致大面积的草原枯萎,牧人们赶着牛羊去寻找新的草原,依赖草原生存的鼠类也只能向温暖的地方迁徙。正是这些鼠类给欧洲带来了最为致命的鼠疫——黑死病。

  我相信这个说法,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的灾难,在历史中屡见不鲜。今年夏天,我到蒙古高原考察几座古城的废墟。在赤峰市附近的二道井子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我看到了四千多年前古人类的聚居村落,很显然,那是一个农耕的部落,有耕作的农具与驯养的家畜,还有种子,先民们的居所都是圆形的房子,很像今天的蒙古包。先民

  们迁徙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居住的地方变得异常寒冷,冻土已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由于缺乏记载,我们不知道这些居民去了哪里,但可以推断,他们是去了温暖的地方。今天的蒙古高原,是人们印象中的水肥草美的游牧民族的天堂。可是谁会想到,那里曾经有一个五谷丰登的农耕时代呢。同样的例子,我在山西襄汾县也看到了。襄汾有两个非常著名的遗址,一个是20万年到2万年之间的丁村古人类遗址,一个是距今43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在丁村遗址,我们看到古人类生活的环境是温暖的,如同今日的南方。而在同一区域的陶寺遗址,考古发现那里是尧的都城。从发掘的实物来看,陶寺时代的气候没有丁村那么温暖,其农耕时代的气候特征非常明显。两处遗址虽相距只有几十公里,但看不出有任何的关联。因为丁村人与陶寺人中间,隔了一个小冰河时期。严酷的寒冷让丁村人离开了家乡。由此我们知道,地理的优势来自于气候的恩赐。每一次气候的变化,会让一些国家崛起,也会让一些国家衰落。瘟疫方面,我们也可以推断,每一次气候的变化,将会让一些病毒灭绝,又会让另一些病毒滋生。

  近几年,围绕气候变暖的问题,政治家们依据科学家的论断,一直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我认为,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永远是卑微的、渺小的。人永远不可能战胜自然,那些试图挑战自然的人,是愚蠢的,甚至是不自量力的。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总结出的自然辩证法叫“天人合一”,虽然只有四个字,却说明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崇。天即是自然,人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够利用自然。人可以充分享受太阳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但人却不能够

  制造太阳;人可以回避酷热与严寒,但人却不可消灭酷热与严寒。洪灾、旱灾、虫灾与瘟疫等等,都与气候有关,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基本的事实,人只能守望气候,而不能改变气候。

  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变化非常敏感。北宋时的邵雍先生在都城汴梁听到了杜鹃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弟子表示了忧虑,他认为杜鹃鸟生活在长江流域,现在却越过淮河来到了黄河流域,这说明南方的地气北移,以淮河为分界线的南北发生位移,暖湿气流向北推进,气候发生了变化。他因此断言,南方将有涝害,而北方会发生虫灾,南方的人也会大批的向北迁徙,最终南方人会当朝廷的宰相。从一声鸟叫看到未来几个世纪的从事农事到人事的种种变化,这便是中国人的智慧。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发现规律并预作安排,我们的先贤从微观中看到了宏观,也从具象中看到了抽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气候也产生了变化,塔什拉玛干大沙漠上空雨水增加了,并出现了绿洲;千年干旱的黄土高坡开始大面积覆绿。长江流域的城市,冬天原本是有雪的。像武汉,在我中年之前,每年冬天都会下几场大雪,现在基本不下雪了。去年,我与一位朋友聊天说,因为气候的变迁,近一千年来,长江文明空前发达了起来,它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它的辐射力,甚至超过了黄河文明。但是,千年周期的时间窗口快要临近了,黄河文明将会重新取代长江文明,引领中华民族走进辉煌的时代。朋友问我依据是什么,我说,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条件,就是现在的长江。在不远的将来,黄河的温润如同当下的长江,而长江流域,或许又变成了热带。

  从气候的变迁,我们应该能找到医学的司芬克斯之谜的答案。全球气候的变化,让新冠病毒获得了生存的环境,但它决不是气候的宠儿,它驾驭不了气候,气候创造了它,也会消灭它。总有一天,它会像欧洲的黑死病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篇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参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以下小编分享一份有关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Q1:你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及以上

  Q2: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Q3:你所学的专业类型是:

  ○A.文史类

  ○B.理工类

  ○C.体艺类

  ○D.其他

  Q4:你认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意义何在?

  ○A.传承文化精华,弘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修身养性可得一技之长,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C.没有特别意义,纯粹学习认知

  ○D.其他

  Q5:你在欣赏中国文化时,你对其中蕴含价值观的自信如何?

  ○A.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十分认同喜欢

  ○B.自信心一般,认同感一般

  ○C.没什么自信,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出色,不太认同本土文化

  ○D.没感觉

  Q6:你认为大学生该如何对待现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A.坚持本土文化的优越性,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B.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交流中吸取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

  ○C.好无保留的吸收外来文化

  ○D.其他

  Q7:你对于节日西化持什么看法?

  ○A.西方节日更丰富多样,比中国节日有趣多了,应该按照西方来过节日

  ○B.中国节日自有其魅力和意义,应传承和发展中国节日,抵制外来节日

  ○C.中西方节日各有其特点和精华,应在传承发展中国节日基础上,引进西方优秀节日

  ○D.无所谓,文化节日与个体没有关系

  Q8:你认为提升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A.个人提高对文化的重视,有意识的自我提升

  ○B.教育体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C.企事业推行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D.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

  ○E.其他

  Q9:你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

  □A.课本内容

  □B.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C.电视节目

  □D.网络信息

  □E.亲友介绍

  □F其他

  Q10:你认为对文化自信的践行起主体单位的是

  □A.政府部门

  □B.社会团体机构

  □C.华人华侨

  □D.公众人物

  □E.当代青年学子

  □F.其他

  Q11:你认为下列哪些项可以表现为文化自信?

  □A.时时关注中国文化传承情况,了解文化宣传政策

  □B.对国学、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积极参与相关社团组织

  □C.对恶意贬低中国文化的言行加以制止并严肃纠正其错误观点

  □D.积极争当宣传小能手,身体力行向他人传播中国文化

  □E.以上均不能表现为文化自信

  Q12:你认为对中国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有哪些?

  □A.无条件学习外来文化,觉得中国文化落后迷信

  □B.向他人传播中国文化时,怕他人评击而无从反驳

  □C.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前景堪忧,会被西方文化所侵蚀消失

  □D.其他

  Q13:你认为如何解决对文化的不自信问题?

  □A.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社会实践,主动学习、发展文化

  □B.通过课堂教育、社区文化熏陶以及亲友的耳濡目染,加强自身的文化教育

  □C.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发展中国文化

  □D.积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文化之间的关系

  □E.其他

  Q14:你认为对文化自信的践行可以从哪里做起?

  □A.政府下达文件,从社会大方面进行宣传保护

  □B.由新闻媒体组织等具有宣传性机构带头做起

  □C.从教育方面着手普及

  □D.民间组织发起活动推广

  □E.从公民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F.其他

  Q15:你认为增强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A.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

  □B.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C.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D.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

  □E.其他

  Q16: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认为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式鼓励我们身边的人一起保护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A.进入社区进行文化推广

  □B.一有机会就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传承文化

  □C.以写作、演讲、摄影等方式进行文化推广

  □D.自我自觉承担保护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即可,无需向身边人宣传

  □E.不需要关心文化发展,更不需要坚信文化自信

  □F.其他

篇三: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及文化自信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及文化自信

  调查时间:2019年12月2日至2019年12月9日

  调查对象:100名不同学校的非中国语言文化类专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

  调查方式: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秉承“开阔视野,实践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及其人民所重视。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从社会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精神是否富有呢?他们是否具有充足的中国文化底蕴及文化自信呢?于是,在高中同学的帮助下,我对100名不同学校的非中国语言文化类专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熟识度

  (1)

  你生长在()?

  A、农村64%B、城市36%(2)

  在你以往的课余时间中,是否自发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A、是36%B、否64%(3)

  你是否具备阅读理解一般的古文,诗词并掌握其精意的能力?()

  A、是32%B、否62%C、不确定6%(4)

  你是否完整阅读过公认的几部国学经典作品?

  ()

  A、是13%B、否77%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较为多数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古文素养及解读能力,也无主观意愿去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熟识度偏低。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二、传播与交流

  (5)

  你的关于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最为集中地来自于?()

  A、书籍78%B、多媒体影视作品22%C、其他0%(6)

  你主要出于何种需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A、学习及应试81%B、个人爱好及兴趣12%C、其他7%(7)

  你主要以何载体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A、文字73%B、言语19%C、其他8%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书面途径习得及运用所学得的传统文化知识,极少通过其他途径习得并运用其所学。从其目标导向而言,大学生们更多地视其为一种必要的任务而非出于单纯的个人喜好而学。而从这些情况中也不难得出,一般而言,即使具备基本的国学素养及个人主观意愿,在日常生活中也极少有机会供大学生们习得,运用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逞论与非本国文化进行多元文化交流。

  三、继承与发扬

  (8)

  你是否从小就在中国长大并且未曾出国?()A、是89%B、否11%(9)

  下列因素中,你认为哪种是令你无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

  A、文化的内容17%B、文化的传播载体75%C、其他8%(10)你主要通过何种途径得以了解西方文化?()

  A、书籍39%B、多媒体影视作品54%C、其他7%(11)相较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言,你是否更多且更为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西方文化的载体?()

  A、是58%B、否15%C、无法判断27%(12)总体上而言,你是否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文化载体上较之西方文化更好地发

  扬了其精髓?()

  A、是17%B、否53%C、无法判断30%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文化载体环境是影响他们继承及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即使大多数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于中国且未曾出国,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文化载体环境依旧有所欠缺。对比大学生们对西方文化载体的观感,考虑到现下环境大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接触途径,不难得出,更广泛更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以及更繁多更优秀的文化载体是西方文化载体之所以享有更高“知名度”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现象,在时下的多媒体影视作品上尤为明显,同时也在亚文化作品的素材来源中有所体现。综合考虑之下,可以看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传播途径及现代化文化载体发展上的较为薄弱与匮乏。

  四、文化之血

  (13)相较于西方文化,你是否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A、是56%B、否2%C、不置可否22%(14)在你以往的所有经历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曾成为你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A、是61%B、否19%C、不清楚20%(15)你是否赞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下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是70%B、否4%C、不置可否26%(16)不局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你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为判断标准,较之西方文化,你是否更加认同中国现行文化在各个领域上为我国蓬勃发展所起的指导作用及支撑作用?()

  A、非常认同72%B、基本认同28%C、不太认同0%D、不认同0%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而言,大学生们是认同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下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认同着其在精神领域上的重要作用,更是对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现行文化的引领地位完全不予否认。毫无疑问,即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大学生们也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五、结论

  总括而言,在时下的环境中,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文化载体及现代化传播途径上较为匮乏的发展,大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普遍较为薄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而并无强烈的学习意愿。然而,上诉种种情况却基本无碍于大学生们对如红日般冉冉而起的我国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走过了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时代,走过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在汩汩流淌的文化之血的引领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要走向的,是百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亿万人民心心向往的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时代。

篇四: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并通过此次活动唤醒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而谁又能给出准确理解?对于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御,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又会怎样呢?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当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重要意义

  1、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的高尚情操。

  三、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唯有高擎中华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加强国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的时间是宝贵而又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更能增强爱国情怀。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我们对不同大学学生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本课题从

  1、认同: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2、知晓: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存在一部分人更倾向西方的节

  日,例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等。其中有高达90%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模糊的概念,具体哪些不了解;对于喜爱的节日的调查中,大部分人倾向于春节,有18%的人喜欢西方的节日,他们逐渐淡化了对本民族节日的认同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很广,而人们的喜好也不相同,其中对于国画、对联、书法的喜爱程度比较高,而对戏剧、古诗

  3、态度:现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大学生们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国家的发源地时,有59。3%的人感到非常的气愤,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而有26。4%的人感到很无奈,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走向衰落,剩下的人则觉得无所谓,事不关己。当代大学生都对中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他们认为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很有必要,而且积极响应并从自身做起。

  四、对大学生如何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对大学生如何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政府,社会三大方面以及大学生自身修养和非物质文化方面等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

  (1)把传统文化教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无论文科或是理科,工科,应把传统文化教育课设置为必修课。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可

  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审美教育可加强个人的精神情操,加强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高校中通过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这种东方文化品格。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2、政府努力

  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控制

  3、社会合作

  社会合作重视民间力量,积极创造和拓展民间文化交流空间,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学习活动,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官方和民间互动和各民族间互动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比如在城市可以社区或工作单位为单元,经常组织一些旨在复兴和宣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和竞赛等。

  4、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

  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它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打下文化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

  (1)加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2)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形成相应的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让工作制度化。

  (3)统一思想,建立传承机制,吸引广大人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优秀文化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

  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次调研,我们的初衷在于促进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个人成才以及社会兴旺的基础和关键。

推荐访问: 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研报告1500字左右 新时代 调研报告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