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读后感> 正文

名著父与子600字读后感范本(精选文档)

富丰文库网 发表于2022-07-13 14: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父与子600字读后感范本(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名著父与子600字读后感范本(精选文档)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发表于1862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欢迎阅读!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1

这两天利用上班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昨天读到二十四章,今天读了后面几章,读的内容不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昨天上班时间由于无事可做几乎读了一天,下班回家路上自己很激动,感慨颇多:巴扎洛夫虽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作者很喜欢的角色,但我却不喜欢,但太过骄傲自信而冷漠,反而更喜欢阿尔卡季,以及他的爸爸。父辈与子辈随着时代的变迁,成长环境的不同,观念自然不同,最终难免会有隔阂,这是哪对儿父子都无可避免的,但我认为这不是无法缓和的,只要有爱,可以通过相互包容接纳,多沟通理解,父辈与时俱进、乐于学习接受新事物以及子辈的帮助谅解去化解这一矛盾的,就如阿尔卡季父子,我觉得就应该那样。但巴扎洛夫和巴维尔所代表的父辈和子辈(当然他们不是父子,不会有感情做纽带,所以这种矛盾更尖锐,这也是作者不把他们写成父子的原因)但作为本书思想的深刻体现的两个人物,凸现那个时代的特征的这两个人作者把他们塑造的比较极端,巴维尔风度翩翩却固执,巴扎洛夫性格独立,勇敢无畏却太过冷漠,看看他如何对待他那爱他如命却极力克制的可怜父母吧!尤其仅呆两天后甩父母而去不免让人气愤!

……

今天看了书的结尾,有点儿让人迷惑,巴扎洛夫这种人物总觉得作者会让他有所作为,或者壮举什么的,可他与老巴维尔决斗后却像换了一个人,没有之前的那种自信和勇敢,反而消沉下去,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染病死了,短短三四章就把这个思想独立,敢于和陈旧势力斗争,且不惜丢掉性命与之决斗的勇士草草的写死了,而且死的一点儿也不壮烈! 后来看来书评,解释说作者屠格涅夫本身也是贵族后裔,仍有贵族观念,对这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思想终是不认同的,甚至讽刺般的把巴扎洛夫后来的消沉颓废一定程度上归到失恋上,和巴维尔一样的宿命……对巴扎罗夫的死个人除了惋惜倒没什么感觉,只是小说最后巴扎洛夫坟前的那对可怜的老夫妇让我潸然泪下!

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我才疏学浅不做评论了,我只是想说说我个人的想法,以及读完这本书给我所带来的感触,或者说使我学到了什么,就是第一段所说的,教我学会了如何与父辈以及几十年以后与子辈们如何相处,如何对待两代人中间的隔阂或者说鸿沟,这本书无疑是不错的。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2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己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锋芒集中表现在他与巴威尔的论战上.两人初次相见,就在感觉上互不相容,进而展露出思想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粗鲁的话语对巴威尔以强有力的反击.颇有咄咄逼人之势.他决不屈从权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年青一代独立思考的处世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当然,也带有年轻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偏颇和极端.但他还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优势压倒了对手.巴扎罗夫吻费涅奇卡,在巴威尔看来,是严重地侵犯了贵族的权利,也是他们之间对立观点的继续发展.决斗暴露了巴威尔的偏狭、虚弱和做作,显示了巴扎罗夫的豁达、镇定和自信,双方精神力量的强弱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父与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这表现在:1、他激烈地否定现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这里首先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认识和过激情绪.作家对巴扎洛夫的这种精神特质虽不欣赏,但却作了真实的描述.2、蔑视贵族阶级.这是平民觉醒的一个重要特征.巴扎洛夫确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确信自己是时代英雄,有权蔑视贵族阶级.他对于巴威尔的愤怒挑战始终从容对待,而且常常摆出一付不屑一顾的态度.在论辩中,在决斗里,他老师崇高的胜利者.最后巴威尔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光荣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巴扎洛夫已经不同于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优秀贵族分子的追随者,他已经意识到,平民优于贵族.这是平民势力兴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屠格涅夫也表现了巴扎洛夫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来的情形.一个农民评论巴扎洛夫说:“当然啦,他是一位少爷,他能懂得什么呢?”这样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于普通农民和脱离人民的一面,在当时的平民知识分子中,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现象.这正是后来的民粹主义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3

假期于图书馆借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二书读之。这两本书可以算作是屠氏的代表作,能够反映屠格涅夫所处年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及。1861年前后,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当时俄国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主要是俄国的旧式地主同农奴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对农奴制度的废除上。虽然后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这场改革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父与子》这部长篇所反映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父辈为代表的旧的势力同以子辈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之间的对抗斗争。

巴扎罗夫,一个接受新思想、能够用新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在对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小说通过他短暂的一生的描写,表现出了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虽然他的思想是自由主义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旧的封建农奴制的克星而存在。因此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他的进步性。从思想性格来看,巴扎罗夫属于桀骜不驯的那一类人,虽然在小说中实在看不出他究竟做了哪些实际的工作,但在当时有“破坏者”的思想就已经非常可贵了,而且能够用这种思想使那些旧贵族们瞧着“不舒服”,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和力量。当然完全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俄国社会的现状,而他的几个信徒又令他非常失望,基于此,就使他变得孤傲、清高、瞧不起人。可以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始终是以他的这种性格为中心来描写的。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巴扎罗夫以果敢、刚毅的性格为主,那么后半部分则完全暴露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小说中巴扎罗夫性格的改变(其实不能说叫改变,而是在他原来的性格中融入了另一面)是在遇到贵妇人奥金左娃之后。巴扎罗夫爱上了她。恋爱中的巴扎罗夫完全变了一个人。有读者认为在这样一部优秀的揭露俄国社会腐朽和黑暗的长篇小说中,让主人公去爱上一个贵妇人,是作者处理不当,是败笔,是小说的一大缺憾。还有人认为之所以出想这样的情况,是小说作者的世界观局限所造成的……读者的质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恰恰是作者的这一处理,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而且更好的体现了“人性”这一小说描写的永恒话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文学应以表现人性为永恒的主题。《父与子》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作者不仅让巴扎罗夫具有异于别人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创造的典型环境中使其表现出普通人的心理特点。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作者让巴扎罗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正是一般人的心态,是一种有别于前一种性格的另一方面。这时体现的是他揭去冷酷面纱后的人性的回归,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对奥金左娃产生爱慕的过程,是正常的男女之间感情的自然宣泄。按照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的双向逆反和多重组和”原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遇到奥金左娃是偶然的,但是这个偶然事件却必然的要反映和揭示巴扎罗夫的另一面,这正是巴扎罗夫性格的双向逆反运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只有他既具有前一种性格又具有后一种心态,才能真正成为“这一个”巴扎罗夫,而不是机械化的巴扎罗夫。他的突然不像他自己,正是他性格的双向对抗运动的结果。在双重性格的交锋中,爱情的力量暂时取得了优势。

巴扎罗夫的死因是偶然的,但他的死又是必然的:黑暗的俄国容不下这样一个哪怕仅仅是在思想上具有叛逆的人。

总之,小说在塑造主人公的性格上是十分成功的。作者不仅展现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俄国社会的黑暗,而且塑造了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4

《父与子》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知识分子与自由贵族之间的冲突。通过父辈的顽固保守与子辈的自由新潮的冲撞,表现了当时俄国农奴制的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人物较少,情节也不复杂,读来比较轻松,是读外国名着中少有的感觉。

掩卷而思,却总也抹不去巴扎罗夫的父亲对巴扎罗夫的那份挚爱的真情。虽然认识与观念不一致,伊万诺维奇对儿子的关爱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害怕儿子走了,害怕儿子吃住不好,不忍伤着,爱到“毕恭毕敬”的地步。有一种“惹”不起的意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言语过重了,儿子便不理他了;关心得过繁了,儿子觉得麻烦也关门不理了。儿子一有点高兴,两口子也高兴不已,让人觉得他们一切都是为儿子而活,为儿子而忙碌。儿子得了传染病死后,还一直在儿子的坟前祭奠,其悲苦,其哀痛,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与现实中的父母有何区别啊,儿女们上了二十多,有几家不是凑乎着批评与凑乎着关心?把小时明明白白的爱都转入隐蔽与地下,惹不起的儿女们一一他们敢顶撞,敢笑你老古董,敢离家出走。父母只能握着风筝轴,看远近得放线,怕飞远见不着,拉太紧怕线断。一颗悬着的心经常牵挂着,爱得更加艰苦,更加酸楚……

读后深感作者对小说整体的把控。每每是情节高潮时,便也戛然而止了,让人回味无穷,和诗的那种张力一般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一种余韵未尽、玩不尽兴的感慨!使人想起“花未开全月未圆”的话来,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就是文学作品的穴位所在?

一书一得,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就是对心田的一次浇灌。其中的美妙与惊喜,不读者何以知之?古今中外多少伟人大家终生手不释卷、孜孜苦读,苦耶?乐耶?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5

父与子这部小说是俄罗斯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写的。这本书讲的是长着刺猬头、调皮、可 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长着大胡子、和蔼、善良、又经常被人嘲笑的父亲,他们演出了一场场生动又好玩的画面,看后使我们哈哈大笑,回味无穷。

比如说,爸爸会把梦与现实搞混,爸爸梦见儿子在拔小天使的羽毛,等他醒来后,发现儿子真的在玩羽毛,就打了他,其实儿子是在玩普通的羽毛。儿子呢,也很有趣。一天儿子回家,发现家里窗户不停地冒烟,以为着火了。于是二话不说就冲了一桶水进去,结果,把爸爸淋成了落汤鸡。其实,是爸爸在抽烟。

这本书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父亲与儿子的深厚情谊,处处蕴含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深深的爱意。他们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人物。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和宽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对生活中的奇遇或凡人小事,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情,有时甚至显得天真,去消释矛盾,去自寻其乐。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小孩或大人,只要具有幽默情趣与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如何没有快乐呢?所以,我们只要有他们这样乐观的心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就不会再有烦恼、痛苦和悲伤。这就是我看 完这本书做得到的感想。

推荐访问:读后感 范本 名著 名著父与子600字读后感范本 名著父与子的600字读后感范文 父与子名著读后感